攀枝花市司法局立足职能职责,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专业优势,精准锚定公共法律服务助力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切入点与落脚点,选定东区阿署达村、西区河石坝社区、仁和区迤沙拉村、米易县禹王宫村、盐边县红格镇作为公共法律服务助力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点位,进一步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力量前移,探索公共法律服务助力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人员全投入、业务全覆盖、服务全时空、工作全流程”模式,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攀枝花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人员全投入,打破部门壁垒,下好协同服务“一盘棋”。积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服务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合力。东区司法局将阿署达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打造成服务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前沿哨所”,创新推行“轮值 + 常驻”模式,每月固定安排2名政法干警驻点开展工作,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现政法力量向基层有效下沉,为阿署达村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米易县司法局配齐配强禹王宫村各类专业力量,组建起一支由村法律顾问、村辅警、网格员等构成的专业队伍,建立“村调解员 + 镇调解委员会 + 法律顾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和矛盾纠纷激化。仁和区司法局充分利用迤沙拉村警务室、游客中心、村史馆等现有场所,整合党员服务队、网格队伍、红白理事会、村民自治委员会等7支队伍,引导村民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为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和法治根基。
业务全覆盖,聚焦康养需求,织密产业发展“服务网”。聚焦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不同需求,精准提供各类法律服务,织就严密服务网络。东区司法局针对阿署达村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实际,围绕旅游服务规范、食品安全、住宿管理等关键领域,开展专题普法讲座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覆盖康养从业人员40余人次,现场解答法律咨询20人次。主动介入、快速调解游客与康养经营户之间因服务质量、价格等问题产生的纠纷2件。组织法律顾问为康养企业和经营户提供“法治体检”服务,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建议3条。西区司法局在攀枝花市医养康复示范中心玉泉分中心建设过程中,主动谋划,提前介入,整合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服务力量,为项目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法律支持,及时、有效维护康养人群合法权益。盐边县司法局在红格镇昔格达村、阳光社区、联合村等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较好的村(社区)显著位置统一清晰标注公共法律服务内容、联络电话及线上咨询渠道,方便群众快速获取法律服务。联合派出所、法庭开展 “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深入红格镇集市、太阳湖公园等康养人流密集区,发放资料400余份,解答咨询15人次,为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服务全时空,优化便民举措,搭建便民利民“连心桥”。不断优化便民服务举措,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时段法律服务。开通攀枝花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集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查询、矛盾纠纷化解、AI律师实时问答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法律服务,南宫28登录入口上半年点击量达3282次,提供咨询635人次。实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政务服务热线小时轮值制度,确保咨询、求助能够即时响应,上半年共提供法律咨询2347人次。持续畅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推行法律援助案件“市域通办”,优化仲裁“仲达”案件办理系统,提高远程视频公证比例,主动为群众提供上门、延时、预约等便民服务,南宫28登录入口上半年提供上门服务20余次,延时办证90余小时,实行告知承诺制免除群众证明材料100余次,远程视频办理公证84件。
工作全流程,闭环管理提质,拧紧责任落实“责任链”。通过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助力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畅通诉求收集渠道,依托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游客中心等多种触角,广泛收集康养企业、游客及村民诉求。针对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坚持标本兼治,源头防范,盐边县司法局建立公证、法律援助、法治宣传协作联动机制,为康养人员办理遗嘱公证、调解矛盾纠纷等提供专业咨询和便捷指引。米易县司法局通过持续开展法治讲座、提供法律咨询、举办农民夜校等“法治乡村行”活动,将法治理念融入乡村文化旅游康养建设中。仁和区司法局将法治宣传与康养文旅场景深度融合,将法治宣传融入彝家传统节日,嵌入民宿墙绘,努力奏响“法治理念生根、共治机制运转、文化基因活化”的文化旅游康养三重奏。盐边县司法局在康养工作站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重点关注财产保护、赡养纠纷、电信诈骗防范等问题,为康养人群提供了个性化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