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在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上海村”的夜生活伴着家家户户的锅气热闹开场。来自上海的退休教师朱敏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和农家乐负责人小王商量着明天的菜谱:“炒个清淡点的毛豆丝瓜,再蒸只本鸡,好伐?”小王应声记录,转身就用上海话朝厨房喊道:“明天收只好点的本鸡,朱阿姨要清蒸!”这番烟火气的对话,不像商业服务,倒像朋友间的家常唠叨。
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旅居康养迎来政策东风。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抢抓先机,以率先承办首届长三角旅居康养联盟启动大会的契机,翻开了旅居康养的全新一页。
来自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短短一年,全市机构旅居康养接待人次突破5万,消费规模超5000万元,14家机构获评“长三角旅居康养基地”。
没有三亚的冬阳,没有昆明的春意,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湖州缘何能把“他乡”变“故乡”,让旅居康养成为银发经济最有温情与活力的增长点?连日来,记者走访散落在绿水青山间的养老社区、康养基地和改造民宿,探寻我市旅居康养的留人密码。
今年5月17日,“湖虹旅居康养活动”在上海虹口“永不落幕的老博会”银发市集开幕式上启动,吸引数千名上海老年人咨询,退休教师董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湖州的绿水青山,他早有耳闻,这次的现场推介更让他心动不已,当即决定体验一把湖州的品质旅居生活。没曾想,他这名新客很快成了回头客。如今的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到湖州小住几天,“上海到湖州很方便,在湖州,吃得好、住得好、心情自然也好”。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依托长三角康养旅居产业联盟启动大会溢出效应,我市主动与上海市虹口区建立“湖虹”跨区域战略合作,以资源共享推进两地旅居康养协调发展。同时,借力沪苏湖高铁开通契机,积极开展旅居推介,将湖州生态势能转化为发展旅居康养的动能。自去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题推介18场次,受众近8000人次。
随着湖州旅居康养的持续升温,我市集“住行游娱购”各种服务业态为柔性支撑的“鑫远模式”;以盘活养老服务机构闲置床位资源,转型发展旅居康养的“水晶晶模式”;以民宿集群“微改造精提升”,探索“五包”(包吃、包住、包接、包送、包玩)服务带动全域旅游的“水口模式”这3种差异化服务模式日趋成熟,湖州旅居康养的知名度不断攀升,不仅在长三角吸引了大量老龄客户,还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新增北方客户群。
来自市民政部门的统计显示,近一年来,来自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北方老年人达1.3万人次。陕西省汉中市的大妈王秀梅,原本只打算来湖州住一周。可当她来到安吉后,江南慢生活让她的“一周”成了“一周又一周”。南宫28登录入口上个月,她还把舞蹈班的老姐妹们一起带到安吉,在竹林里排练新的舞蹈“竹海候鸟”。“候鸟年年飞,来到了湖州,我这只‘老候鸟’还真不想再飞了。”她笑着说。
“掘金‘银发经济’新蓝海,我们的定位很清晰。”市民政局党委委员郎勤茂说,旅居不是旅游,康养不是放养。如果沿袭传统旅游思路,只能在红海中分蛋糕,陷入低价同质竞争。我们选择的高起点重新“做蛋糕”——将目标客群精准锚定在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渴望深度体验和慢节奏生活的老年人群体,致力于创造新的融合业态和市场价值。这一年来,成效颇丰,机构旅居康养接待人次首次突破5万。
“旅居的核心是让老年人‘此心安处是吾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顾人杰介绍,如何让老年人从“住得下”到“玩得好”,一年来,我市依托专业机构“全链式”服务、民宿集群“家庭式”改造、文化场景“主题式”激活这3类差异化场景,做精服务,打造“旅居新故乡”。
深圳游客贺先生原计划开着房车周游全国,途经湖州时,他在鑫远·太湖健康城体验了7日“全链式”旅居服务,果断决定在湖州长住。不仅如此,他还创办水上俱乐部,吸引志同道合的老友来湖体验。在他看来,这里不像机构,更像活力迸发的新社区。鑫远正是我市专业机构“全链式”服务的代表之一。为充分发挥机构医康养护高度融合的专业资源优势,我市以旅居机构为中心原点,构建旅居康养“15分钟便捷生活圈”,适老的设备、专业的照护、合理的饮食,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旅居+长住照护”全周期服务,满足老年人长、中、短期个性化旅居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度,全市康养机构旅居人数较2023年度翻了两番。
长兴顾渚村是一个面积不足19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山村,但却散落着近500家乡村民宿,每年接待旅居康养老年人数以百万计,小山村的“留人”秘诀,就藏于极致“家庭式”温情之中。在“小燕子”民宿,每层楼的公共区域都有冰箱,负责人宋超峰说老年人有些药需要冷藏,有个冰箱会方便很多;在“好兴旺”为了让客人吃出家的味道,农家乐负责人王锦亚不仅自学了上海话,还调整自己做菜的习惯,把本地人喜欢的咸口改成上海游客偏爱的清淡口感;当地的从业者技能服务培训明确提出,从业者需要“会泡一壶茶,会弹一种琴,会唱一首曲,会烧一道菜,会拍一张照”,用满满的真诚打响“亲情牌”;为解决老年游客群体上下楼不便的痛点,全村累计安装251台民宿电梯,覆盖率近50%。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文化认同感也成为留住老年人的重要因素。为了打响长三角旅居养老首选地品牌,我市整合富有历史感的闲置空间资源,配套打造成“有故事、有体验、有文化”的主题场景,同时以生活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拓展为基础,谋划推出舌尖江南·韵味菰城、云水慢步·自然疗愈、旧日芳华·岁月亲历、黄浦溯源·文脉寻踪和智暖桑榆·悦享未来五大特色主题,吸引老年人“留下来”细细体验。
一座城市,没有“候鸟”标签,却用一年时间,把数万张陌生的面孔变成了熟悉的“回头客”。这背后,处处都有把“旅程”拆成“生活”的细功夫——
傍晚时分,南浔古镇的灯光渐次亮起。4名从北京结伴而来的老年人围坐在临河茶座,品着安吉白茶,听着江南丝竹。“在水晶晶颐养中心住了半个月,管家小玉知道我们爱吃甜口,每顿都会安排一份小点心,这份贴心,在我们当地星级酒店也难找。”老人口中的“管家”,是2024年我市推出旅居康养管家服务。
这支集医、康、养、护、旅于一体的复合型旅居康养管家队伍,共177人。他们除了需要具备基础学历、医护照料、护理能力、沟通表达、旅游咨询等职业素养之外,还要掌握周边主要城市的民俗风情、饮食习惯、方言用语。通过为旅居客人绘制“消费画像”和“需求画像”,管家们能够精准把握旅居老年人的出行、南宫28登录入口沟通、养护需求,从而提升我市旅居康养的专业服务水平。
贴心的服务,除了人,还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为了确保旅居康养老年人的健康安全,我市加速在旅居康养机构配备养老智能设备,探索依托“红绿双键”“一键帮”“喵喵通”等智能呼叫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安全防护、健康管理、线上医疗等服务,目前已实现跨区域服务、线上线下同步响应。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设备累计延伸服务至旅居康养游客0.63万人次。
此外,我市还探索把全省首个“以需求定供给”的养老服务数字化开发系统延伸拓展至旅居老年人,参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项指南》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基本项目标准化服务指导清单》,将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延伸拓展至旅居康养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参照25个标准化项目清单,已累计为旅居老年人开展服务8000余次,让“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不分籍贯的大家庭”成为湖州旅居康养的生动写照。
记者了解到,随着来湖旅居康养老人日渐增多,我市正对标《长三角旅居康养基地等级评价规范》行业标准,着手制定银发旅居康养服务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希望以“长三角一体化”行业标准提升“跨区域无感”旅居体验,打响湖州旅居养老品牌,让湖州成为更多银发一族的“第二故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