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NG)官方网站-最专业的服务平台

养老机器人温暖幸福晚年 --健康·生活--人民网_南宫28

行业新闻

06
05
2025

养老机器人温暖幸福晚年 --健康·生活--人民网

行业新闻

  

养老机器人温暖幸福晚年 --健康·生活--人民网(图1)

  在广东省深圳市,部分养老院里有洗浴机器人、大小便护理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等多款智能机器人“上岗”;在重庆市,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进行智能化、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在江苏省无锡市,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随时关照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还能连接一系列健康管理和居家安全装置;在北京市,老年人陪伴机器人“小丽”集日程提醒、聊天、听歌、查菜谱、紧急呼叫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陪伴……

  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不仅能照顾老年人的起居、监测健康动态、辅助康复训练,还能提供情绪价值,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今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这一标准规范的率先发布,既是国内智慧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态势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在机器人领域技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综合呈现。

  政策的顶层设计与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共振,驱动行业从“机械替代”向“智慧共生”进化。科技正让算法读懂皱纹里深藏的情感需求,让代码承载孝老敬亲的文化基因,南宫28娱乐平台当冰冷的钢铁之躯与温热的人间烟火相遇,养老机器人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亿,占比22%;其中65岁以上人口超2亿,占比超15%。养老机器人的出现,有望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重塑养老生活体验,帮助老年人有尊严生活。

  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家住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的王奶奶瘫痪在床,生活方面存在种种不便。为了帮助像王奶奶一样的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开平区引入了“硬件+连接+平台+应用”的物联康养产品体系,为300余户老人安装了远程呼叫器、智能网关等设备,实现了对老人生活安全的实时监测与及时响应。王奶奶对此深有感触:“这些设备,让我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了。”

  这种智能服务型的养老机器人不仅局限于家庭场景,在社区与养老机构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仁泰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平台通过智能门磁可以监测独居老人家门开关状态。曾有一次,系统因71岁老人张慕云家中大门超过24小时没有开启而触发警报,工作人员及时拨打老人电话确认其安全。

  除了智能安全监护,陪伴型AI(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在全国多个养老院、社区进行推广。这些机器人不仅能陪老人聊天解闷,还具备娱乐互动功能。有的可以播放经典戏曲、老歌,让老人重温往日的美好回忆,有的能与老人下棋、玩益智游戏,锻炼思维能力。它们通过语音交互、表情模拟等方式,与老人建立起情感联系,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

  在上海虹口区的彩虹湾老年福利院,一个阳光明媚的初春午后,89岁的滕泉大老人正兴奋地举着手机问道:“‘小鲸鱼’,我的股票还能涨吗?”他的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周围一片笑声。这里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活动室,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学习空间,滕老和他的朋友们正积极参与由院长邓明星主持的AI大模型应用课程——他们正在学习如何使用一款名为DeepSeek(深度求索)的人工智能软件。

  邓明星说:“老人们不太记得英文名,但他们会根据手机上的图标给这款软件取名‘小鲸鱼’。几天下来,大家已经学会了基本操作,最常问的问题是关于健康养生的。”这不仅是对现代科技的学习,更是老年人迈向数字化生活的一次勇敢尝试。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3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家庭。”

  在老年健身方面,养老机器人正为老年人提供科学、便捷的运动方案。上海天山路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就是智能健身服务的典型代表。这里为老年人打造了专业的“健身房”,规划了服务咨询区、健康检测区、器械锻炼区、慢病运动干预区等功能区,配备推胸训练器、腿部内收外展训练器等适老化健身器械。老人们佩戴智能手环运动时,手环可实时进行心电监测,并将数据投放在墙上的智能监测屏,方便老人随时了解自己的心率和运动消耗的热量。运营单位还会为老人进行体测评估,根据肌肉量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运动期间通过智能化心电监测系统确保运动安全,让社区老人享受科学、有效的智慧健身模式。

  让老年人吃得好,也是养老机器人的工作职责。浙江省嘉兴市乌镇智能养老中心的社区食堂充满了“科技范”。造型可爱的机器人负责送餐,餐盘可自动识别餐品、计算费用,减少取餐等候时间。就餐过程中,系统还能根据用餐老人的身体状况,对选择的菜品进行提示和建议,最大程度实现点餐自动化。

  这些养老机器人打破了传统养老服务的时空限制,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也能享受到专业、高效的安全监护与生活照料。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养老机器人也在持续升级,从最初的安全监护,逐渐向情感陪伴、生活辅助、智慧健身、健康饮食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健康问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生活关切,而搭载现代医疗技术的养老机器人正成为守护这份关切的坚实后盾。当AI算法重构诊疗精度、仿生机械唤醒肢体机能、智能系统贯通医疗资源,养老机器人带来的“赛博就医”,让传统医疗跨越空间与能力的边界,织就一张温暖而可靠的健康养老防护网。

  在西安,碑林区黄雁社区引入的AI艾灸机器人,能精准定位穴位,自动调节温度和时长,为患有肩周炎的老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款AI艾灸机器人与三甲医院疼痛科使用的是同一型号,能够精准定位穴位,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自动调节温度和时长,标准化执行各种灸法,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还大大减轻了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老人们只需通过附带的小巧遥控器,就能自主操作机器人,轻松享受专业的理疗服务。

  在碑林区第一爱心护理院,康复辅助器具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失能老人的“新希望”。68岁的杜宏因长期坐轮椅,肌肉逐渐萎缩,连基本的康复训练都难以完成。而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自从有了这个外骨骼机器人,我可以借助它进行康复训练和行走,真是太惊喜了。”杜宏高兴地说。有着同样遭遇的七旬老人张先生曾患过脑梗,在下肢外骨骼训练器的助力下,从基础的勾脚背、抬腿、屈髋开始,到跨步训练、上下楼梯、扶桌蹲起等,张先生已经逐渐能以正确的姿势行走。

  智能医疗的应用还体现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AI就医助理“仁小爱”正式上岗后,为老年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市民李佳带着母亲就诊时首次使用了“仁小爱”,她对此赞不绝口:“我妈妈以前来医院总是紧张,生怕走错地方,现在有了AI引导,我们跟着手机提示一步步走,既方便又高效。”“仁小爱”的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推荐合适的科室,并提供实时导航,在患者完成检查后,还能提供专业的报告解读服务,帮助老年患者解决就医过程中的各种难点和堵点,让他们不再在院内“迷路”。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AI辅助诊疗系统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退休职工赵先生来到医院进行肺结节筛查,缴费完成后,他通过手机在系统预约检查时间,系统自动将检查项目安排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避免了因现场排队改约和检查时间不同而带来的反复奔波。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一边询问赵先生的症状,一边将病情输入AI辅助诊疗系统。点击按钮后,系统迅速与拥有海量多发病、常见病等病例的国家核心知识库对接,通过提取和分析患者的历史病历信息,给出详细的诊断建议。医生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评估,列出推荐依据、检查建议等,大大提高了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从社区理疗、养老机构康复,到医院诊疗、慢性病管理,智能医疗正全方位参与到老年人医疗健康的各个环节,为老年群体的健康保驾护航。

  智能养老服务与智能医疗的发展,为养老机器人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进而推动整个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DeepSeek等大模型的出现,为科技与养老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劲动力。养老机器人作为其中的重要赛道,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布局,从硬件制造到服务运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态势明显。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养老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目前养老机器人愿景大爆发,对于行业来说是个利好。”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说,当前,助浴、助餐、助行等养老机器人需求显著,今后一段时间,这些解决当前养老痛点的机器人会受到市场青睐。

  当前,市场上的养老机器人按功能和应用场景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康复机器人,功能是辅助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如下肢助行器、行走辅助机器人等;二是护理机器人,主要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服务,如电动护理床、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等;三是陪伴机器人,功能包括情感交互、娱乐陪伴、家居管理等。

  服务运营层面,医疗科技企业深度布局养老服务领域。京东健康通过“医药健康供应链+适老化产品”模式,在夯实医药健康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丰富养老相关产品种类,其平台上养老相关品牌已超3万家,商品涵盖上千个细分类目。未来还将着重补充居家养老尚未普及的专业产品,如助浴椅、坐式淋浴器等。

  尽管养老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技术成本高、成熟度低等挑战。技术方面,部分养老机器人的感知与交互能力仍有待提高,如在深圳养老护理院测试的人形机器人,存在语言识别和理解能力不强、移动速度较慢等问题。成本方面,目前市场上养老机器人价格普遍较高,一款带有AI人机互动对话、在线医疗问询等功能的智慧养老机器人价格超过14万元,高端康复机器人单价普遍超过10万元,助浴机器人均价3万至5万元不等,这使得许多家庭望而却步。此外,行业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鼓励企业开发普惠型产品,如单价在5000元以下的助行器;可考虑建立养老机器人租赁制度,降低家庭使用门槛。要将机器人纳入“整合照护”体系,与护理员、社工协同服务,例如,机器人承担基础照护,人力聚焦情感支持。未来,AI大模型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推动银发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ENGLISH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南宫28

    携手南宫28

    与健康同行 • 与长寿相伴

  • 15812113652

    南宫28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建设路4-21号

    Copyright © 2025 南宫28康养集团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8000510号

  •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