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上岗的全国首款大模型养老机器人,到泰山景区供不应求的外骨骼助行装备;从毫米级精度的雷达健康监测系统,南宫28娱乐平台到24小时在线的智能穿戴设备……近年来,在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智慧养老产业正以破竹之势撬动万亿级市场蓝海,重新定义中国老龄社会的养老图景。
在泰山景区,65岁的王阿姨通过手机App调节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参数,轻松完成登山动作。“这套设备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自由出行,科技真正改变了生活。”她感慨道。深圳肯綮科技总经理余运波透露,企业为景区投放的500台机器人试穿率超90%,印证了市场对智能助行设备的刚性需求。
当前,智慧养老产品矩阵加速成型:健康管理类设备实现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安全监护类系统通过雷达波技术完成跌倒预警,情感慰藉类机器人搭载大模型提供交互陪伴,康复辅助器具覆盖从助行外骨骼到智能床垫的全场景需求。北京市房山区恒煦·满园长者社区构建的智能生态体系堪称样本——18类监测设备与后台管理系统深度互联,将科技转化为可感知的服务体验。
“供需错配仍是最大瓶颈。”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指出,银发群体对复杂科技产品的接受度有限,要求产品必须跨越“概念创新”到“日常可用”的鸿沟。上海小度技术公司的解决方案颇具启示:通过开放18类终端能力赋能养老企业,同时建立服务商认证体系降低使用门槛,已与百家机构共建产业生态。
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将智慧健康养老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全国老龄委专家委员王永春解读称,国家层面正在制定产品认证规范,从数据加密等级到识别准确率构建标准体系;地方政府则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组合拳推动落地。
资本用线年智慧养老行业融资事件达17起,金额突破18亿元。华为鸿蒙智家的入局更具标志性意义——其研发的毫米波监测设备避开视觉隐私争议,在C端与B端同步上市。“老年群体对传统科技产品存在操作焦虑,我们通过无感化设计破解使用痛点。”企业负责人表示。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挑战依然存在。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但行业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区域数据孤岛等痛点。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虽已建成众多智慧养老平台,但缺乏系统性整合。
“十五五”期间,产业突破需三管齐下:一是搭建全国性科技养老服务平台,贯通医疗健康与社区服务数据;二是通过政企共建产业集群,形成从研发制造到服务供给的完整链条;三是完善国家标准体系,推动市场规范化发展。华为、小度等企业已率先垂范,通过开放生态赋能产业链上下游。
当政策牵引力与科技创新力深度融合,一个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智慧养老网络正在成型。从泰山之巅的外骨骼机器人到万千家庭的智能床垫,科技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书写着老龄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