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70多岁的拉巴老人在夜间突发哮喘,他按下床头紧急呼叫器的瞬间,民政服务热线分钟后,村医带着氧气瓶冲进老人家中——这发生在雪域高原的紧急救援场景,正是拉萨市民政局数智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从藏汉双语的救助申报系统,到精准预警的智能平台,拉萨市正用数字技术打破地理阻隔与服务壁垒,让民生保障的暖流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以前,办低保要往乡民政部门跑三次,现在在家用藏语语音也能申请。”说起智慧救助系统,从那曲来拉萨打工的次仁竖起了大拇指。去年冬天,他在工地冻伤双脚无法工作,身无分文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手机藏语语音功能提交了救助申请。让他意外的是,10分钟后就收到了城关区民政局的回复,当天下午工作人员就上门核查,3天后,救助金和棉衣就送到了他手上。
这是拉萨智慧救助系统的日常写照。针对拉萨市流动人口多、分布散的特点,系统专门设置“困难流动人口”申报入口,藏汉双语切换、语音填报等功能,让不识字的农牧民群众也能轻松操作。“过去救助申请要经过村、乡、县三级审批,光是跑路就要三四天时间。”拉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系统会根据申请人定位自动划分网格,像外卖派单一样,把任务分给对应网格员,从申报到救助的闭环流程平均缩短至72小时。
在养老服务领域,80多岁的失能老人洛桑感受到了更贴心的变化。这位住在城关区八廓街附近的老人长期卧床,过去,每月要等社区网格员上门才能完成养老金认证,就医更是要等子女请假陪同。如今,智慧养老平台为他建立了“一人一档”,系统分析他的病历和用药记录后,不仅会自动提醒用药时间,还定期安排社会组织上门助医、助浴。“系统比我还清楚父亲的需求,上个月刚说膝盖疼,第二天就有医生上门了。”洛桑的女儿开心地说。
目前,拉萨市已有11家社会组织入驻智慧养老平台,累计为20万余人次提供助餐、助医等“六助”服务。平台对需求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8%,养老服务需求响应速度显著提高,曾经“人找服务”的被动局面,正在变成“服务找人”的主动作为。
拉萨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的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实时刷新着全市民生动态,闪烁的光点标记着5289台紧急呼叫设备的位置。这个集纳了6大核心数据集、23项关键指标的智能平台,正在成为民生保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城关区娘热街道的平措老人对此深有体会。这位60多岁的老人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去年在散步时走失。家人慌乱之际,社区网格员通过他佩戴的智能手环定位,不到1小时就在堆龙德庆区找到了他。“手环不仅能定位,爷爷跌倒或心率异常时,我们的手机和社区都会收到警报。”平措的孙子说。
这样的安全感来自真金白银的投入。拉萨市投入482.35万元,为10家养老机构和15家日间照料中心装上智能床垫、烟雾报警器和SOS紧急呼叫按钮。这些设备就像24小时在岗的“安全卫士”,截至目前,已处理跌倒、心率异常等告警12572次,处置响应时间缩短到5分钟。“过去夜里查房要挨个敲门,现在系统自动预警,老人安全更有保障了。”拉萨市社会福利院院长扎西顿珠说。
智能平台的精准性更体现在救助领域。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的次仁曲宗一家至今记得去年那场“及时雨”:家中两人同时查出肝病,每月的透析费用让家庭不堪重负。就在她四处借钱时,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原来系统触发红色预警,24小时内就为她家发放了3万元临时救助金,还协调医院落实了医疗救助政策。
这套智能研判系统就像一位“算账能手”,会自动比对1.65万名服务对象的家庭收入、医疗支出和住房情况等数据,利用算法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政策参数比对,精确计算救助金额,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有效防止资金截留和挪用。智慧救助系统已累计识别492名突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126.47万元,实现了零差错、零挪用。
在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边巴没想到,躺在病床上就能拿到临时救助金。因急性阑尾炎手术花光积蓄的他,通过医院的“病床申请”通道提交材料,民政系统直接调取他的住院信息并完成审核,不到两天的时间,救助金就到了账。“不用家属跑腿,真是救了急。”边巴说。
这背后是跨部门数据共享的突破。拉萨市民政局与经信局、大数据局共建数据交换机制,过去需要数周的审批现在24小时就能完成。目前,已有327名住院患者通过“病床申请”获得救助,平均到账时间从过去的7天压缩到1.5天,实现救助申请“零跑腿”。
针对西藏群众的使用习惯,藏文版智慧养老APP的推出更显贴心。60多岁的达瓦老人用藏语语音查询到距离最近的助餐点,还预约了上门理发服务。“字认不全没关系,发送语音就行,特别方便。南宫28登录入口”达瓦老人笑着说。这款APP覆盖了95%的服务区域,已为2万余人次提供预约服务。
更细致的服务延伸到了基层。堆龙德庆区的“银发顾问”最近忙着用系统给老人讲解养老政策,屏幕上能直接调出类似案例和政策条款。“以前全靠脑子记,现在有系统帮忙,老人问啥都能说清楚。”据统计,“银发顾问”已开展政策咨询140余次,服务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
拉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拓展智慧平台功能,让“政策找人”成为常态。就像高原上的阳光总能穿透云层,这些跳动的数据流正化作温暖的民生保障网,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温度与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记者从西藏美术馆获悉,一场集中展现贵州农民画独特魅力的展览于8月5日至8月30日在西藏美术馆A区三楼5、6号展厅举办。[详细]
清晨7时许,第一缕阳光洒向城关区纳金街道纳金社区。在红色网格(岗堆小区、白荣小区)健身区内,15件崭新的健身器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正在锻炼的居民身影交织成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详细]
近年来,达孜区坚持从“小切口”破题,从细致入微、温暖人心的服务入手,以村级小澡堂、小厨房的“微改造、精提升”工程(简称“两小工程”)作为践行“应民之所需、做民之所盼、解民之所困”理念的重要载体。[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